博客
关于我
斐波那契数列(辅助数组)
阅读量:376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3-05

本文共 954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 分钟。

    
#include 
#include
#define Size 3void Fib(int n){ long *S = (long *)malloc(Size * sizeof(long)); S[0] = 1; S[1] = 1; if (n == 1) { printf("%ld\n", S[0]); } else if (n == 2) { printf("%ld %ld\n", S[0], S[1]); } else { int i = 3; S[2] = 2; printf("%d %d ", 1, 1); while (i <= n) { printf("%ld ", S[2]); S[0] = S[1]; S[1] = S[2]; S[2] = S[1] + S[0]; i++; } printf("\n"); } return;}int main(){ int n; scanf("%d", &n); if (n >= 1) { Fib(n); } else { printf("error!\n"); } return 0;}

这段代码实现了斐波那契数列的计算功能。首先,程序包含了必要的头文件<stdio.h><stdlib.h>。定义了一个常量Size为3,用于内存分配。函数Fib用于计算斐波那契数列,接受一个整数参数n表示要计算的项数。程序通过动态内存分配为数列元素预留空间,并初始化前两项为1。对于n等于1和2的情况,分别输出单独的数值或两个数值。对于更大的n,程序使用循环从第三项开始计算,并每次循环更新当前项的值。最后,程序在main函数中读取输入的项数n,并根据其值调用Fib函数或输出错误信息。

转载地址:http://husg.baihongyu.com/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Mysql学习总结(6)——MySql之ALTER命令用法详细解读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0)——MySQL 优化实施方案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1)——MySQL 重复记录查询与删除总结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1)——数据库介绍(MySQL安装 体系结构、基本管理)再回顾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2)——MySQL 开发者开发,设计规范再总结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3)——MySQL 查询A表存在B表不存在的数据SQL总结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4)——慢SQL!压垮团队的最后一根稻草!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5)——并发量大、数据量大的互联网业务数据库设计军规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6)——MySQL执行计划(explain)结果含义总结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7)——温故Mysql数据库开发核心原则与规范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8)——MySQL各版本差异整理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9)——MySQL常用函数总结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7)——MySql索引原理与使用大全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80)——统计数据库的总记录数和库中各个表的数据量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81)——为什么MySQL不推荐使用uuid或者雪花id作为主键?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82)——MySQL逻辑删除与数据库唯一性约束如何解决?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83)——常用的几种分布式锁:ZK分布式锁、Redis分布式锁、数据库分布式锁、基于JDK的分布式锁方案对比总结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84)—— Mysql的主从复制延迟问题总结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85)——开发人员最应该明白的数据库设计原则
查看>>
Mysql学习总结(8)——MySql基本查询、连接查询、子查询、正则表达查询讲解
查看>>